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二 )


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传统 。2006年 ,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正式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东馆房胡同里的“北京鬃人”
“登长城 , 吃烤鸭 , 看京剧 , 带回盘中戏 。”这盘中戏就是指的北京鬃人 , 又叫“铜盘人”或“盘中好戏” , 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流传于北京地区的“玩意儿” , 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中描述 , “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 , 耍的人一敲那铜盘 , 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 , 刀来枪往 , 煞是好看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鬃人由各种彩纸、秸秆和胶泥制成的 , 小的有5-6厘米 , 大的约20厘米 。它的底座是鬃毛 , 取材于鬃毛刷子 , 依靠物理学的共振原理 , 当人为敲打铜盘时 , 上面的鬃人就会随之舞动起来 , 还不会轻易倒下 。
白大成是北京鬃人第3代传承人 。据白老介绍 , 鬃人 , 别看体量很小 , 制作工序却多达42道 。用胶泥制成头部和底座 , 以秫秸作躯体骨架 , 内絮棉花 , 外着彩衣 , 安装手和兵器…… , 再熟练的手艺人 , 一天也只能制作一个 。而且 , 除了这些看起来的这些手上功夫 , 还包含有不少戏曲和文学知识呢 。
光明路百工坊里的料器
料器在明清两代 , 主要是作为装饰品贡给皇室贵族 , 到清代主要是用于官员官帽上的朝珠 , 根据品级不同有不同的颜色 。
辛亥革命以后 , 中国帝制终结 , 料器从宫廷走入民间 。解放后 , 北京成立了料器厂 , 料器回归到装饰工艺品的道路上 , 成为当时国内出口产品的龙头 , 每个月对海外销售产值可达几百万元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现在的百工坊工作室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车间原址 。邢兰香大师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技术科最年轻的员工 , 是北京料器第6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刘宇自幼常随母亲邢兰香待在料器厂 , 渐渐喜欢上这门传统手艺 , 并开始尝试制作 , 2003年成为了北京料器第7代传承人 。
据他回忆 , “那个时候 , 北京料器厂门口来进货的车都排着队 。因为给国家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 , 周总理还多次来到料器厂考察 , 要求料器厂做出精美的产品 , 让世界了解中国料器工艺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花市大街的绢花
绢花 , 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等仿制的花卉 。古时称“头饰花” , 源自唐代 ,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它的起源与杨贵妃有关 。当年 , 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疤痕 , 为了遮盖 , 每天都要让宫女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 。可鲜花几个时辰就蔫了 , 冬天又不容易获得 。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绫、绸扎成假花献给贵妃 , 不仅遮了丑 , 而且更添妩媚姿容 。此后 , 妃子、宫女们也开始竞相效仿 。
明末清初 , 不仅有单纯的花朵 , 枝花、盆花、花环等品种也陆续出现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 清宫内府御用工匠作坊有“花儿作” , 专司绸、缦、绢、纸等供花、宴花、瓶花等 。到清代中期 , 绢花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 。据《北平工商概况》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者约在一千家以上 。”
随着“花市”的兴盛 , 老北京涌现出不少做花儿的能工巧匠 , 北京过去有“花儿金”“花儿高”花儿龚”“花儿刘”等著名绢花世家 ,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花儿金”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 。
现在 , 金铁铃是“花儿金”的第5代传人 , 坚持用纯手工的技艺 , 制作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 , 有兴趣的 , 可以去看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