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北京胡同儿可真是藏龙卧虎 。清朝灭亡后 , 宫廷的手艺人流落到民间 。他们带出来的这些手艺 , 既保留了宫廷的气质 , 又在民间融合了百姓的生活情趣 , 代代相传 , 保留至今 , 工艺精美又清雅脱俗 , 还具有独特的北京韵味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狭窄胡同里的京绣
京绣又称“宫绣” , 是北京的独特绣种 ,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 从元代开始就为宫廷服务 , 清朝时跟随京剧在民间发展壮大 , 逐渐形成体系 。
京绣因受服务宫廷的影响 , 要选上好的绸缎、天然的蚕丝线 , 绣制要华贵的金线 , 还要遵循“图必有意 , 纹必吉祥”的原则 , 以宫廷艺术审美的标准和规范 , 构图满而不滞、纹样端庄稳重、造型生动匀称、用色雅致华美 。2014年 , 京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在北京东城区幸福大街的咏园 , 这里原是一座废弃的工厂 , 现改造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 , 其中就有老北京的传统京绣 , 制作人是刘晓燕 , 吴氏京绣第5代传承人 , 这里有她的得意作品 。作品中 , 既有精致华丽的京绣工艺 , 还有宫廷文化 , 还有现代审美趣味 。另外 , 咏园内除了京绣 , 还有珐琅掐丝、盘扣、剪纸等等 ,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护国寺街里的“饽饽”铺
“饽饽”一词始于元代 。元世祖定都北京后 , 市面上就出现了以蒙古族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 , 又带来了南方糕点 。清朝入关后 , 又带来满洲饽饽 , 从此北京就形成了融合蒙、满、汉民族的特色美食饽饽 。清末民初 , 饽饽逐渐转化为满汉结合的北方糕点 。
在护国寺民俗街有一家经营宫廷御制糕点的富华斋饽饽铺 , 据说创始人是清末宫廷御厨的后代 , 用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手艺 , 还原了当年满清贵族们享用的糕点和果品 , 有酒酿味的奶酪果子冰 , 有酸甜味的老北京果子干 , 有软糯的芸豆卷……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北京的饽饽铺糕点品种丰富 , 季节性很强 , 如正月的什锦元宵;四月的鲜花玫瑰饼;五月的五毒饼;盛夏的绿豆糕;中秋的自来红、自来白;重阳的重阳花糕;十月的玉面蜂糕、芙蓉糕、萨其马;腊月门的蜜供等等 。
饽饽铺的糕点 , 原料讲究 , 尤其是老字号 , 如稻香村、桂顺斋、大顺斋、桂香村、桂香春、百年义利等等 , 都可以去逛逛 。
东四十字路口的满族弓箭铺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 , 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 。位于这里的聚元号 , 是京城最后一家满族弓箭铺 , 过去是专为清朝皇家制作弓箭的“兵工厂” , 制作标准的满族弓箭 。第7代传承人杨老爷子是正宗的满族镶蓝旗人 , 祖辈就生活在弓箭大院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要制作一张完整的弓 , 据杨老介绍 , 大概需要20多种纯天然的原材料 , 整体的制法分为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铺牛筋、爬板凳 , 5大步骤;在这些步骤中 , 又有大量的细节必须要谨慎处理 , 实际划分下来 , 要有200多道步骤才能做好 。最后再绘制不同风格的图案 , 一把又好看又实用的满族弓就做成了 。
护国寺|沿着这些路线,找藏在北京胡同里的宫廷老手艺
文章图片

如果想来聚元号买一把弓箭 , 得等两年的时间 , 因为弓箭原材料的天然性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变化 , 所以夏季最热时不做 , 冬天最冷时也不做 。早年间 , 制作弓箭的师父都要把做好的成品存放一个四季 , 确保它在任何天气环境下都没有问题了 , 才对外销售 。
当然 , 好弓要配好箭 。过去皇帝打猎 , 打山鸡、打兔子等 , 猎物不同 , 弓箭要求也不同 , 所以箭镞(又名箭簇即金属箭头)就有不同的变化 。还有箭羽 , 是带风的 , 一般用来修正箭的飞行轨迹 , 古代都是用雕翎 , 如今不允许了 , 但还是要尽量用猛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