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社会|余世存:“旅”中求道,人类历史的一个英雄主题( 三 )


【农耕社会|余世存:“旅”中求道,人类历史的一个英雄主题】而王安石则在远行中领悟今古之不同,“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但王安石在此感慨中显然没有完全理解“非常之观” 。远方不在于物理距离的远近,“非常之观”不在于险远 。他因此一度没能理解人生社会,直到变法反复,他才明白人心人性之非常 。这就是大德们一再感慨的,“要使鱼龙知性命,何妨平地起波澜” 。这就是我们一再可望不可求的,对人性、自然历史和文明的观览把握 。
历史就在身边
远方不仅有历史,也有诗 。我们说的北京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远方” 。在外地多次听开出租的、酿酒的、写小说的人,说起近几年的计划,答说“希望能到北京看看” 。
但所有的这些看看,几乎都是消费,时髦,不会产生人生的跃进、转移和升华,不会产生生命之诗 。
以北京为例,前说的对城内四坛的观光即是典型 。而对京郊同样如此,人们说这叫“灯下黑”,即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但这种游观实际上也有王安石说的“今古”之异 。
京城周边对这种观光者来说多是陌生的 。历史就在身边,曾跟朋友到昌平做深度游,大为叹服朋友对当地的了解 。昌平有不少村落的村民是“守陵人”的后代,他们对明朝皇帝多如数家珍,他们的生活跟几十公里之外的京城是两个世界 。
在思陵门口,有人问一老汉,老人家贵姓,老汉答:不敢称贵,贱姓刘,祖上是从山东过来守陵的,这都几百年了……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 。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等 。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 。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合编)《立人三部曲》《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合编)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