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坑”到《沙丘》



从“沙坑”到《沙丘》



撰稿|曾念群
纵观影史上三大版本的《沙丘》 , 维伦纽瓦导演的这版无疑是最成功的 。 这话固然是狡黠的——大卫·林奇1984年的版本连他本尊都说是其职业生涯唯一败笔 , 而佐杜洛夫斯基1975年筹拍的版本最终未能成行 , 只留给世人一个他如何构思《沙丘》的纪录片 , 而他的班底名单随后出现在《异形》片头 , 他当初的各种概念设计至今还影响着好莱坞科幻创作 , 让几代影迷长叹了近半个世纪 。 毫不夸张地说 ,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成事 , 可能就没卢卡斯和他的《星球大战》什么事了 。
维伦纽瓦的版本也有狡黠的成分 , 他仅从弗兰克·赫伯特浩繁的原著中攫取了一个序曲 , 作为其系列创作的基石 , 故事还未正式进入原著的“沙丘宇宙” , 仅仅将一个广袤而神秘的沙海世界推送到大众眼帘——这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刚刚打响 , 你很难以全能先知的视角审视它的历史和功过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维伦纽瓦的《沙丘》无法翻越《星球大战》的山丘 , 它已经被影史的“智子”锁定 , 只能在自己的视听体系里尽可能地丰富电影科幻大家族 。
仅从这部序幕篇章来看 , 电影首先是从视觉体系导入的 , 而非故事本身 。 维伦纽瓦千禧年凭借《迷情漩涡》敲开业界大门 , 后执导《焦土之城》《囚徒》《边境杀手》等 , 在剧情片上转悠了十余年后 , 2016年他突然转变创作航向 , 用相当经济的成本拍摄了科幻片《降临》 , 紧接着是1.5亿成本的科幻大片《银翼杀手2049》 。 现在回头来看 , 维伦纽瓦的转舵并非一时兴起 , 一切似乎都是在为他的第三部科幻巨制《沙丘》做准备 。
《沙丘》不仅是科幻迷的福利 , 也是航天迷的大礼包 , 尤其对刚看完珠海航展正聚焦中国空间站的中国观众来说 , 片中形形色色的航天装置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 不论是给人予巨型恐惧症的桶状飞船 , 还是小到只能搭载两人的蜓翼飞行器;不论是厄崔迪家族箱式飞行器矩阵 , 还是帝国使船的呆萌 , 各种反重力装置令人耳目一新 。
影片的视觉理念 , 是中世纪复古与未来科幻的嫁接 。 欧洲中世纪的服化道元素 , 在未来科幻的冷淡风中摇曳绽放 , 不仅人物五官轮廓的捕捉如中世纪雕像 , 连托雷公爵等人物之死 , 亦如中世纪油画 。 这种精致而独到的视觉追求让影片的画风始终沉浸在某种朝圣之礼般的美学中 , 进而让人物的言行举止、运镜走位都沉浸在某种洗礼般的庄严和肃穆中 。 连影片的故事基调 , 也是封建复古与科幻的嫁接 。 而问题也出自于此——试图用一个老套的封建制权谋之争来开启一个科幻里程 , 总让人担心他三段式的剧情囹圄和复仇的套路 。
【从“沙坑”到《沙丘》】影史上的三部《沙丘》 , 正好反映了好莱坞大片的三种追求、抗争与命运——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是领创性的 , 超越时代的 , 同时是艺术坚持与资本操纵的不可调和 , 其结果是艺术的滞步;大卫·林奇的版本是谄媚市场的 , 是资本对艺术的钳制 , 完全失去了导演风格 , 结果反被观众遗弃;维伦纽瓦的版本从目前看 , 其艺术追求得到了资本的强大支持 , 可惜它的领创度远不如佐杜洛夫斯基当年 。 值得肯定的是 , 作为影史上最难改编的科幻小说之一 , 从 “沙坑”到《沙丘》已经是个进步 。 至于他能否像《星球大战》那样 , 成为好莱坞文化输出的又一大系列科幻品牌 , 还要看它后续如何规避叙事上的套路化 , 把原著“沙丘宇宙”的哲学体系及世界观参透拍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