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中国古代铠甲大全 这些铠甲你认识几个?( 二 )


秦代兵士铠甲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 。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
西汉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制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本图即为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
西汉将帅
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 。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 。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 。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
南北朝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 。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 。袍长及膝下,宽袖 。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 。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 。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 。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
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
隋代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盛唐胄甲、 盛唐胄甲、 中唐胄甲、 晚唐胄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 。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 。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 。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 。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

推荐阅读